欢迎光临正明监管-专业担保品管理公司!
  18088666521          973409674@qq.com

全国玉米价格涨跌预测!山东、东北...

山东这次昙花一现的价格回调全面结束,涨价如约而至。如果没有这几天的价格回落,哪怕是横盘调整,到货量也不会迅速减少,随着河北和东北地区物流越来越紧张,再次涨价外部货源也难以抵达。还是以消耗本地粮源为主。


昨天晚上有很多朋友问我,关于吉林榆树直属库停止轮换粮的收购,会不会影响市场价格?东北玉米会不会出现落价?


从目前的情况来看,即便所有的直属库暂停收购,也不会影响到玉米价格的走势。轮换玉米收储标准严格。农民朋友的粮很少有合格的,多数都是收购烘干塔和贸易商的存粮。


昨天我们就说中储粮直属库的处境比较尴尬,再次报请涨价收购,等于国家层面在给玉米“抬价”,不涨价真是收不上数量呀!现在暂停收购,也是迫于当前市场走势。


到今天(1月17日)也只有吉林几家直属库停止收购,其他地区暂无停收消息。这可能也和当前的“口罩事件”有关系,黑龙江吉林多地区已经进入“管控”状态。昨天吉林再次出现“超级传播者”,大家都知道,这种传播是几何倍增长,确诊病例会迅速增加。

这个时候停止收购也避免了人员的流动,更有利的配合地方政府的“严格管理”。尤其在防疫上,更已经上升到一个政治高度。


至于轮换粮还会不会再次启动,以什么价格进行收购。个人感觉对市场的意义已经不大了。不能排除特殊年份特殊规定,也许轮换粮就不公开收购了,也许以进口作为仓储了,也许时间上做了调整,延后了,总之,规定也要结合当下的形势,不是一味的死教条。


对于国家究竟有没有粮食来调控市场,我们不用费心猜测,粮食储备作为一项战略性物资,绝对是保密的事情,世界各国都不会公布真实数据。


我们的关注点应该在国家政策导向和国际变化上。如果玉米价格超出本身价值,引起粮食危机,那么国家必定会调控,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要怀疑。总是把国家没有库存作为“涨价”筹码,最后吃亏的肯定是自己。


中储粮轮换暂时停止收购,对玉米价格不会造成影响,农民朋友的玉米基本都卖给烘干塔或者加工企业。加工企业是大买家,只要企业生产,就必须收购原料。


在65%的玉米作为饲料原料下,剩余这部分根本不够深加工需求,尤其现在玉米淀粉和酒精价格都在持续上涨的情况下,企业不可能不大量收购,玉米市场少了中储粮这个收购主体,没必要恐慌。


今年有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,只要和玉米有关系的消息一出,就有人出来说“国家打压玉米价格”,然后就是一套“农民累,农民苦”的抱怨。


如果一个人不能站在客观理性的角度看问题,那么这个人所得出的结论一定带有偏激的色彩。大家必须承认今年玉米价格之所以这么高,首先是国家政策的引导,其次才是玉米本身的价值体现。任何时候不否认农民对国家的奉献,但是“祥林嫂”式的抱怨,根本解决不了问题,而且国家也一再强调政策要向三农倾斜,要让农民富起来。


国家同一个家庭一样,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,14亿人口的大国不可能只考虑农民利益。而且平心而论,现在的农村和以前比已经有很大的变化了,而且会越来越好。若干年后,农村将是城市居民向往的世外桃源。


这次轮换玉米的暂停收购,又有人联系上“国家打压价格”这种凡事都加戏码的人,真的让人很无语。


得陇望蜀无谓的抱怨,还不如把精力用在怎么能致富上更实际,经济实力才是硬道理。

在玉米价格不断走高下,小麦已经步入1.30元/斤时代,而且还有继续向上的趋势。一些个别地区甚至出现排队抢购面粉的情况,这和春节临近,“突发事件”严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。

现阶段玉米的价格已经和稻谷基本持平,虽然南方稻谷近日略有涨幅,但是在今年粮价大涨的背景下,稻谷价格确实伤害了稻农的种植积极性。


国家暂停了东北稻谷的拍卖,也是意图刺激稻谷价格上涨,市场投放量减少,给新季稻谷就让出一定的空间。


我们国家在今年实行的从“藏粮于库到藏粮于市”的政策后,企业商品化库存大幅增加是粮食收储市场化改革的结果,意味着粮食由国家托市收购和临储收购转为多元市场主体收购,粮食企业是市场化收购的主力军,贸易粮收购为辅助力量。


这也就说明今后国家作为粮食价格的指引方向逐步弱化,而企业的价格指导性更强烈。大家明白了这一点,也就对中储粮停止轮换玉米收购不用恐慌了。


后期我们会对国家“藏粮于市”对贸易商产生什么深远的影响进行更详细的解读和讨论。


至于各地区进行的“封闭式管控”在非高风险地区会对卖粮农民采取有条件通行,据我们在相关部门了解到的情况,很多地区正在制定方案,不太可能影响农民卖粮。即便出现短时间内的出行受阻,农民朋友也不会出现去年那种恐慌性出售粮食的情况了。


至于山东地区玉米价格的上涨,真正的大戏还在后面,山东企业今年会改变以前的收购模式,这也是市场逼迫所致,毕竟都明白“适者生存”这个道理。


山东会继续涨,东北也不会大落,价格洼地必然后来者居上,国内虽然各地区情况不同,但是对玉米市场走势看好一致相同。